“最后一课”|读诗书 育桃李:吴巍,一位抚平心灵褶皱的浪漫主义诗人
【编者按】盛夏毕业季,骊歌声里藏着对师者的眷恋。当首医学子带着行囊奔赴远方,讲台上传授的知识、实验室的指导、深夜的叮咛,都成了心底最暖的惦念。恰逢首都医科大学建校65周年,感念师恩的情愫与校庆的荣光交织。“最后一课”专栏聚焦即将退休或刚刚退休的教育工作者,他们以数十载光阴丈量对医学教育的赤诚,用毕生心血书写对学子的深情。这些故事是首医精神的生动注脚,更是教育家精神的鲜活诠释。
今天,让我们走进吴巍教授。我们不只是记录一位教授“最后一课”的故事,更是触摸一颗在医学旷野里持续发光的灵魂,看他如何用张弛有度的智慧,熨平无数心灵的褶皱,又如何将使命的火种,悄悄递到后来者手中。
“他喜欢作诗、喜欢小猫咪、喜欢穿衬衣皮鞋,常常穿着得体又精致”,在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系单琳老师的印象中,吴巍老师似乎跟我们理解的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家不太一样,他更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。
“我们生化课很多都是上午头两节,尤其冬天特别冷,早晨8点的课显得尤为辛苦些。”同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系的周妍老师回忆道,“吴老师住大兴,一到有早课的时候,他说头一天晚上根本睡不着觉,第二天早上5点多开车来学校,6点就到了,他怕中间堵车,教学这方面他看得特别重。”
“他是一个内心非常柔软,也很善良的人”,单琳说,有时候吴老师能很精准地捕捉到谁近期压力比较大或者状态不好,他就会主动拉你聊一聊,有时我在吴老师办公室能坐两三个小时,聊完以后确实很多事情能想得更开了。
“Never take the last cookies”(永远不要拿最后一块饼干)。周妍说,吴老师时常告诫大家,有些东西不要全都拿走,不要什么都占,要多为别人着想、给别人留一点。
大家口中的吴巍张弛有度,是个天然的“稳压阀”。学术组会上严肃强调数据严谨时像座威严的山,私下却能细腻地捕捉到每个人的日常状态,及时给焦虑情绪做个心灵SPA。大家觉得,他既是同事、是主任,又更像是长辈,教学上的难题、科研里的瓶颈,甚至生活中的琐事,只要喊一声吴老师,准能得到回应。
如今临近退休,吴巍办公室略带岁月痕迹的办公桌椅愈发显眼。有人说他像棵扎根二十年的大树,走后会留下一片荫凉。他却摆摆手,指着办公室里年轻教师忙碌的身影:“接力棒早就递出去了。”这话不假,那些他带过的学生、后辈,有的成了科室骨干,有的继承了他“以实践育人”的理念。退休不是终点,而是首医下一段征程的序章 —— 他用二十年的坚守,教会后来者什么是医者的担当,什么是教育者的传承。
家国情怀指引下的人生坐标
2007年末,在海外游学十余年的吴巍毅然选择回国,加入首都医科大学。“在美国即便做到教授,也始终觉得是为他人工作,只有回到祖国,才能真正实现为国效力的价值。”彼时的首医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,而正是这样一所看似平凡的学校,却以求贤若渴的真诚姿态吸引着各方人才。与吴巍同批引进的40余位学者,怀揣着各自的理想与抱负踏入首医的大门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有人选择离开,而吴巍却将首医视为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站,他说自己从未在意待遇、级别,只因“回国奉献”的初心早已超越物质的考量。这份抉择背后,是一位知识分子对家国根系的深切眷恋,更是对首医发展蓝图的坚定信任。
“医生首先要有仁爱之心”
吴巍始终将学生的成长置于首位,像一位慈父般关注着学生的方方面面。从实验室安全规范的再三叮嘱、到医学历史文化的深度分享、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潜移默化,将“育人先育德”的理念贯穿始终,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做人。
他经常以自身经历告诫学生:“人生从无坦途,抗压能力与社会责任感才是安身立命的根基。”在他看来,教书的本质是价值观的辐射。“医生首先要有仁爱之心”,他援引美国特鲁多医生墓志铭中的“To comfort always”(总是去安慰),强调医德教育的根基性:“若思想不过关,再高超的医术也只是工具。”这种理念与吴阶平老校长的教诲一脉相承——先修德,再精术,医学从来都是饱含人文温度的艺术。教学中,他常将分子生物学知识与人文思考融合,期待学生突破思维桎梏:“同样是上百亿细胞构成的大脑,我希望他们装得下宇宙的无限可能。”
“即便终其一生证明某条路走不通,这也是科学进步的一部分”
聊起科研,吴巍有套特别“接地气”的理论。他把科研比作在深山里挖金子:“大部分人忙活半辈子,连矿渣都摸不着,但要是能探清楚哪片山没矿,那也是给后来人指了条明路啊!”他不认为只盯着论文数量有大价值,“一辈子证明这条路走不通,这也很了不起,也是科学进步的一部分。”在他带的学生里,流传着这样的“传说”—— 吴老师总说,实验室里摔碎的试管、失败的实验数据,比发表在顶级期刊上的文章更珍贵,因为那些都是实打实的成长印记。
吴巍总爱念叨首医“扶伤济世、敬德修业”这句校训,在他眼里,医学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符号,而是实实在在治病救人的本事。“临床医生不把病人放在第一位,发再多论文都是虚的。”他常这样跟年轻老师“唠叨”,语气里带着股不容置疑的劲儿,仿佛能看见他年轻时刚踏入医学领域的赤诚模样。
看着现在医学生被繁重学业压得喘不过气,吴巍忍不住叹气:“一个个黑眼圈比眼镜框还大,连睡觉时间都不够,哪还有心思琢磨医学的门道?”他时常鼓励学生多往实验室和医院跑,“光啃书本能啃出个啥?得动手、得见真病人!”他出的考试题,没有密密麻麻的知识点,全是现实里会遇到的“烫手山芋”。吴巍就是这样,用自己的方式,带着学生在医学的旷野里,踩出一条独特的探索之路。
“他总能精准地捕捉情绪,有效地安慰到每一个人”
在科研的漫漫长路上,吴巍宛如一盏明灯,更似一把“抚平心灵褶皱的熨斗”,温暖且有力地守护着身边的每一个人。
初见吴老师,他那“刀子嘴”的形象深入人心。严厉的话语时常脱口而出,可了解他的人都知道,这不过是他“豆腐心”的保护壳。
吴巍对他人情绪的感知敏锐得如同精密仪器。无需多言,他便能捕捉到团队成员状态的细微变化,一旦察觉到他人的压力与沮丧,他便会主动拉近距离,开启一场看似平常的聊天。而这一聊,往往就是一两个小时,他的鼓励与支持,如同冬日暖阳,及时驱散阴霾,为大家增添信心。在实验的重重压力下,他虽渴望成果,却深谙适可而止的道理,从不会过度施压,让团队年轻老师在舒适的节奏中稳步前行。
在学术道德方面,吴巍也有着坚定的原则。他反复向年轻教师强调,宁可文章不发,也要保证数据真实。在他看来,坚守学术诚信,远比追求数量和速度更为重要。他总是鼓励大家做真实的自己,相信每个人都有成功的一天。他就像团队中那个永远可靠的“大哥”,是大家坚定的后盾,总能在不经意间,用他的智慧与温暖,熨平每个人心灵上的褶皱。
“每个人都是发光体,唯有持续辐射能量,才能照亮他人”
作为学术带头人,吴巍不仅专注于自身学术研究,更将“共同进步”的团队文化深深植入学系发展的脉络之中。他坚信,个人的优秀不过是孤星闪耀,只有带动整个学系、整个学校发展,才是学术带头人真正的价值体现。这种“辐射精神”并非无源之水,它传承自首医老一辈学者“穿布鞋建校园”的奉献传统,同时又目光长远,指向教育事业的未来。
在吴巍看来,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,都要秉持扎扎实实、脚踏实地的态度,沉下心来做事。对于教师而言,在单位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在于奉献。他反复强调,唯有持续发光,才能被他人看见;作为引进人才或是学术带头人,不能仅仅满足于自身的进步与提高,更重要的是发挥辐射作用,带动身边的人共同强大。
吴巍也用自己的行动完美诠释了这句话,成为那个不断释放能量、照亮他人前行之路的耀眼存在,他的理念、行动和精神,如同温暖而明亮的光芒,不仅照亮了身边师生前行的道路,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奋勇前行,共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。
从凉水河畔的初创岁月到如今的学科精进,吴巍见证着首医的蜕变。“65年的积淀已经让我们夯实根基。” 他坚信,只要坚守“脚踏实地、学以致用”的初心,这座医学学府终将在未来的征程中绽放更加闪耀的光芒。
鸣谢:基础医学院
采写:刘晶轶
排版:王婉婷